從企業自身的角度,相同的問題反復出現,必須要認真反省企業是否存在缺乏內控長效機制的問題。
建立內控長效機制需跨過的“五道坎”
管理者經常講的一句話是:出現問題不可怕,能夠找到解決方案就好。這句話其實不夠嚴謹,更加嚴謹的表述應該是:出現問題不可怕,能夠找到持續有效的解決方案才行。企業作為一個持續運行的有機體,如果解決問題的機制存在短期化的特征,則只能是治標不治本,一段時期里解決了,但后面遲早還是會出問題。道理不難理解,但建立所謂的長效機制絕非一日之功,大量企業無法建立內控長效機制,是因為其始終無法邁過如下五道坎。
第一道坎:管理層重視
內控措施的形成,往往都是“由上至下”的,管理層能夠正視問題,是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基本前提。很多企業以鴕鳥的態度看待問題,問題本身即被忽視,問題解決自然成了無本之木??邕^這道坎,企業需要夯實高層基調并同時提升企業整體內控環境。
第二道坎:建章立制
企業跨過了第一個坎,但如果管理層的重視僅僅停留在口頭、或者采取一些零散的措施(如下發一個通知)上,那么,由于此類手段往往無關問題根本癥結,因此也只能說收效甚微。為了實現標本兼治,必須從優化組織架構、規范流程入手??邕^這道坎,企業需要建立系統性、規范性的管理機制。
第三道坎:宣貫落實
在建章立制的基礎上,企業全員充分掌握各項管理要求,是實現措施真正落地的前提條件。如果只是建立了制度,實際的基層執行人員并不知曉或落實,前期的制度建設也就沒有意義??邕^這道坎,企業需要實現從紙上的條款向企業全員日常操作的轉化。
第四道坎:強化監督
在人員充分掌握各項制度要求的基礎上,企業須針對關鍵事項建立配套監督機制。如針對資產管理,企業內部審計職能應持續實施嚴格審計,針對審計發現實施整改與追責,進而在更大程度上保障資產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行。企業發展到這個階段,在風險因素、業務特點等條件不變的前提下,可以認為已建立了長效機制。但這種長效機制體現出了靜態的特征,即當一些條件發生變化(如業務類型、外部監管條件等)時,原本有效的控制措施可能變得無效,風險會再次暴露。
第五道坎:風險導向的動態評價/優化
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企業內外部環境,企業內控機制也應該體現出動態特征。企業需要不斷以不同業務下的風險識別為出發點,客觀評價“當前業務條件下,現有的控制程序能否有效的應對此風險”,并基于評價結果對現有控制體系進行必要的調整。企業只有建立了能夠有效應對動態環境的管理機制,才能在嚴格意義上表明企業已建立長效內控機制。
結語
對于企業而言,內控長效機制的建立通常是一個艱苦的過程。企業只有經過不間斷的自我突破,才能構建真正有效的內控體系,做到“前事不忘后事之師”,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。
轉自
審計之窗,侵刪